石灰窯變身“面包爐” 老“石灰村”依托特色吃上生態飯
中新網衢州8月10日電 (記者 陳溯 左宇坤 吳君毅)在浙江衢州常山路里坑村的山上,有一座高幾十米的“面包窯爐”,這里烤制的面包香氣撲鼻、松軟可口,每到節假日就有不少游客前來品嘗打卡。事實上,這座“面包爐”曾是一個石灰窯。如今,路里坑村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將閑置資源變廢為寶,讓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
浙江衢州常山路里坑村曾經的“石灰窯”如今變身“面包爐”。記者 陳溯 攝
8月的一個早晨,在路里坑村“羊棚咖啡”工作的村嫂曾美君調制出了一杯柚香咖啡,曾美君今年50歲,是土生土長的路里坑村人。回憶起曾經的家鄉,她用“漫天的灰塵”形容,“以前村子里到處都是灰蒙蒙的,家家戶戶都燒石灰,環境污染嚴重”。
20世紀90年代,路里坑村是遠近聞名的“石灰村”,三衢山腳下,100余座石灰窯晝夜不停地燒制石灰,石灰產業也曾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2000年前后,響應國家環保號召,村子的石灰窯陸續關停,石灰窯的關停,讓整座村子陷入沉寂,年輕人陸續出走他鄉,只留下荒廢的礦坑和孤獨的老人。
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沉寂的村莊開始迎來生機。
常山縣輝埠鎮路里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劉志亮向中新網記者表示,2021年,路里坑村和文旅企業共同組建鄉村運營團隊,依托自身資源打造了一系列文旅融合項目。
記者看到,沿著路里坑村600余米的道路上山,曾經的羊棚變成了羊棚咖啡館,荒廢的石灰窯變成了面包窯、窯書房,閑置農房變成精品民宿和餐飲店,曾經荒蕪的老礦坑也華麗轉身,變成“瀑布泳池”和“礦坑營地”。
8月10日,常山縣路里坑村“瀑布泳池”。記者 陳溯 攝
劉志亮回憶道,剛開始在網上推廣項目時,有些網友并不看好這里的發展,認為這里太荒涼、不會有人來,“當時這些評論讓我們壓力很大,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項目啟動后受到很大歡迎,不少年輕人到此打卡游覽,感受路里坑村美麗的環境和工業遺址文化。”
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路里坑村各業態共吸引游客15余萬人次,帶動1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促進村集體增收達600余萬元。
曾經荒涼的鄉村在特色產業的加持下重新煥發生機,更多人開始回鄉就業創業。
“我以前在青海開店,疫情后路里坑村引入了很多新業態,所以我就選擇回鄉就業。”曾美君說,現在村里環境好了,發展機會更多了,回到家鄉可以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照顧家人。
浙江衢州常山路里坑村,原來的礦坑變成了如今頗受歡迎的“巖洞自然餐廳”。記者 陳溯 攝
從無人問津到自帶流量,路里坑村的轉型之路離不開“特色+文化”。
作為路里坑村的開發者和返鄉創業者,畢業于中國美院的常山人余家富向記者談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感悟,“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一些在地文化屬性,還有一些產業特色,路里坑村原先是一個礦坑,也有石灰窯,我們就基于這種特色發展新業態,讓游客體驗‘入坑文化’。目前國內村莊發展業態同質化比較嚴重,通過在地的文旅融合,鄉村產業發展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