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元首即將于8月15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會晤討論烏克蘭危機的消息在國際社會激起千層浪。烏克蘭危機的解決進入了關鍵性的“阿拉斯加時刻”,國際社會普遍期待和平曙光的真正來臨。受多重因素影響,本次美俄阿拉斯加會晤總體上有利于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解決和俄美關系正常化,但能否實現根本性的外交突破,甚至是俄烏全面停火仍需觀察。
阿拉斯加俄美元首會晤消息的宣布可謂突如其來,但并非無跡可尋。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俄美兩國外交團隊便展開了不同形式和層面的接觸。截至8月11日,兩國元首共進行6次通話,美國中東問題特使5次訪問俄羅斯,烏克蘭危機迎來“阿拉斯加時刻”正是俄美兩國前期接觸與溝通的結果。
國際社會對本次俄美元首會晤議論紛紛也充滿期待,但這并不能消解烏克蘭危機的復雜性。從根本上說,俄美兩國關于推動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理念、邏輯與路徑有根本性的區別,這讓雙方很難在短期內舍棄自身理念,一蹴而就地解決問題。美國推動烏克蘭危機解決的思路是盡可能快速實現停火,即通過談判與施壓等各種方式實現停火,是一種“單向度”的問題解決方式。而俄方的目標可能是更加“多元化”的,包括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實現俄美關系正常化并尋求取消美方對俄制裁等。俄美雙方在這些問題上的訴求差異決定了本次俄美元首會晤的基調,雙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還有繼續相互博弈的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就烏克蘭問題的解決而言,本次阿拉斯加俄美元首會晤的最大特點是潛在的“間接性”。盡管烏克蘭方面正積極尋求參與此次會晤,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晤主要是在美俄之間展開的。“間接性談判”的成果需要沖突當事方認可并具體實施才能發揮效果。烏克蘭是俄烏沖突的直接當事方,任何協議的實施都不可能繞過烏克蘭。不妨大膽設想,此類間接性談判或磋商的可能結果是:美方在俄美達成協議后再單獨對烏方施壓,從而推動協議的施行。即使在美國的施壓下烏克蘭最終同意作出重大讓步,來自烏克蘭國內的反對者以及支持烏克蘭的歐洲國家,都有可能成為牽制美國意愿的重要力量。同時,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博弈也不可避免。
在這一背景下,烏克蘭危機的“阿拉斯加時刻”在達成實質性進展方面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俄烏雙方在關鍵訴求上的巨大分歧就是其中之一。經過三年多沖突后,烏克蘭控制著俄庫爾斯克約4平方英里的土地,而俄羅斯控制著烏克蘭近1/5的土地。領土問題成為雙方難以跨越的鴻溝。烏克蘭憲法禁止總統澤連斯基單方面批準領土變更,且烏克蘭方面一直強調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向俄羅斯作出讓步,堅持要收回被俄羅斯控制的領土;而俄羅斯則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不會輕易放棄已經控制的地區,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
俄烏沖突不僅給俄烏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和損失,也對全球經濟、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此前,英法德等6個歐洲國家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聯合聲明,呼吁任何有關烏克蘭危機的外交解決方案都必須保護歐洲和烏克蘭的重大安全利益。從安全維度看,歐洲國家與烏克蘭地理位置鄰近,烏克蘭的安全直接影響歐洲東部的安全格局,歐洲國家對“安全緩沖區”的重要性有著深切認知。從經濟層面考量,歐洲國家早已因沖突承受著能源價格波動、產業鏈斷裂等多重壓力。若烏克蘭的經濟命脈在沖突中徹底受損,不僅會加劇歐洲的難民安置負擔,還可能導致區域貿易網絡進一步萎縮。從這個意義上看,歐洲作為直接受烏克蘭危機影響的地區,更有必要為和平發揮作用,共同解決危機的根源性問題,找到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框架,實現歐洲的長治久安。
復雜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俄烏沖突的背后是數百年的地緣博弈、民族記憶與現實利益的糾葛,難以用單一邏輯進行切割。中國在俄烏沖突上一貫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主張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倡導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爭端。國際社會也普遍樂見俄烏局勢能盡快實質性降溫,甚至達成停火。這已超越了單純的情感訴求,成為關乎全球發展的現實需要。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但國際社會依然期待“阿拉斯加時刻”能夠為俄烏沖突的和平解決帶來積極的信號和實質性的進展,這種期待背后,是各國對和平的共同向往,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能夠有效應對復雜挑戰的期待。(作者是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