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為何頻頻“整治”高校?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今年初重返白宮以來,以強硬措施對美國高校展開系統性“整治”。他先后簽署多項行政令、組建“特別工作組”對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數十所美國高校啟動調查。近期,這一行動已“初見成效”——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常春藤名校相繼以高額賠償和政策讓步向華盛頓“投降”,就連此前態度強硬的哈佛大學也釋放出和解信號,表示正與聯邦政府磋商和解協議細節。
可“初戰告捷”的白宮并未就此止步,反而表示將繼續擴大行動范圍。上周,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成為最新目標。前者被指存在“偏袒少數族裔”的優待行為,后者則被控營造“敵視猶太裔及以色列學生”的氛圍,違反相關聯邦民權法律。兩校部分聯邦經費旋即被凍結。至此,特朗普政府以暫停聯邦資金支持等措施脅迫高校在根除校園“反猶主義”、強化學術審查以及削減“多元化、平等、包容”(DEI)項目上采取必要讓步的“套路”已初見端倪。其“先調查、再凍結、后談判和解”的操作手法清晰可見。
“反猶主義”“非法平權政策”等不過是特朗普政府強力“整治”高校的借口,其背后是更宏大的“政治盤算”。
其一,打擊“左翼偏見”,重塑高校意識形態生態。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常春藤盟校長期以來被視為自由派堡壘,是美國自由派文化和左翼思想的“主陣地”。而在特朗普政府及共和黨人眼中,這些學府卻是“意識形態重災區”。在保守派敘事中,這類高校所支持的跨性別權益、少數族裔優待政策等更是所謂“覺醒文化”的產物,與保守主義價值觀和政策主張針鋒相對。為改變這一局面,特朗普及其盟友曾宣稱要“從左翼手中奪回大學”,以“反猶主義”為切入點,運用聯邦政府監管和資金杠桿,迫使高校在學術議程、課程設置、校園文化上向保守價值“轉向”,削弱其學術自主性,使其更符合保守派的意識形態和政策目標。
其二,借機開展政治動員,鞏固保守選民基礎。在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多次承諾清除校園內的“反美價值觀”“覺醒文化”等。如今,其對高校的措施正好兌現這一承諾,成為其可標榜的“政績”。同時,特朗普及共和黨人又借機將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戰場”,制造“文化戰爭”議題凝聚選民支持,猛烈攻擊代表精英階層的常春藤盟校,將其塑造為“脫離大眾的精英堡壘”,稱其正威脅美國傳統的保守主義價值理念。對美國高校的持續“開火”,將強化特朗普“反建制”“反精英”斗士形象,鞏固其保守派選民基本盤,為接下來的2026年國會中期選舉積累政治資本。
其三,順勢削減教育撥款,推動保守派教育改革。共和黨人歷來質疑高等教育的“進步主義灌輸”。特朗普更直言高?!凹みM主義泛濫”。以此為借口,今年5月,交通部即砍掉多所高校共計5400萬美元“推進DEI與綠色議程”等項目的撥款;國家科學基金會亦取消數百項與DEI、環境正義、虛假信息相關的研究經費。高校經費池被“定向放血”,為保守派重塑高等教育版圖騰挪空間。
特朗普政府對高校的強硬“整治”措施已在美國學術界和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其行政令和資金武器化舉措對部分高校的影響日益顯現。短期內,“整治”行動將直接沖擊左翼推動的社會公平議程,高校不得不在特朗普政府高壓下削減DEI項目、取消招生種族因素考量、限制跨性別學生權益等。長期來看,美國高校可能出現意識形態“向右漂移”——課程審查、招生管控等措施將持續蠶食左翼文化根基。自由派主張“退”,保守派理念“進”,可能成為未來美國學術界的一大趨勢。然而,對于美國高校而言,尤其是頂尖私立大學,其數百年積淀的自由多元、批判精神和自主體系可能不會因一屆政府的行政強壓完全瓦解,其根深蒂固的左翼文化與制度性學術自由或許難以在整體上被徹底動搖。
特朗普對美國高校的“步步緊逼”,預示著這場聯邦政府與美國高校之爭遠未終結?;蛟S這將演變為美國政治極化、意識形態裂痕的又一持久戰場。(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胡帥)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